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蒲阳路社区:“三维共生”破局老旧院落治理

2025-11-26  16:06:17         稿件来源: 今日西南

——从“政府管”到“大家治”的都江堰样本

 

作为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街道的主城区社区,蒲阳路社区承载着44个老旧自治院落的烟火日常。这些建成于1990—2005年的院落,如今面临着公共设施老化(井盖破损、照明缺失、屋顶漏雨)、环境杂乱(卫生死角堆积、杂草丛生、楼道杂物堆放)、居民参与度低、自治能力薄弱等多重困境。辖区4068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1%,其中独居老人47名,居民需求高度聚焦环境整治、老幼关爱、设施更新三大方向,邻里互助类公益服务的呼声尤为迫切。为打破“被动管理”的治理僵局,社区以“培育居民自组织、赋能骨干能力、支持微项目落地”为核心,推动治理模式从“政府管”向“大家治”深度转型,精准回应居民“急难愁盼”。

直击老旧院落“自治失灵”核心痛点

作为都江堰主城区老旧社区的典型代表,蒲阳路社区44个院落中82%为无物业自治院落,呈现“设施老、老人多、自治弱”的鲜明特征,治理难题直击要害:

传统治理“两难突围”。35%的院落存在井盖破损问题,28%的院落缺失夜间照明,却因无物业兜底、居民意见难以统一,这些民生痛点长期悬而未决。

居民参与“动力不足”。前期院落议事会参与率不足15%,年轻群体外出务工、老年群体精力有限,自治骨干出现“断层”危机。

需求响应“精准不足”。45%的居民诉求集中于环境整治,30%聚焦老幼关爱,25%关注设施更新,但缺乏高效的诉求对接与落地机制。

面对这一困境,蒲阳路社区跳出“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以“培育自组织、激活微力量、构建共生圈”为创新路径,打造“众治蒲阳路”特色治理品牌,为老旧院落自治寻找破局之道。

构建“三维共生”治理体系,创新破解自治难题

一场以创新为钥的治理实践,在蒲阳路社区生动铺展——通过构建“梯度培育、定制化微创投、多元共生”的三维共生治理体系,从核心力量锻造、资金效能提升到治理生态构建,层层突破、环环相扣,让基层自治从“零散尝试”走向“系统长效”。

梯度培育:从“零散骨干”到“自治铁军”,筑牢可持续治理核心

打破“一次性培训”的短期效应,建立“挖掘-赋能-陪伴”全链条培育机制,推动自组织实现从“能做事”到“会持续做事”的能力跨越。

精准分层挖掘骨干。告别“广撒网”式招募,按“年龄+能力”双重标准筛选出23名核心骨干——50-65岁群体占比65%,他们熟悉院落情况、威望较高;30-50岁群体占比26%,具备较强实操能力和充足精力。这些骨干覆盖32个院落,组建起“院落自治组+商居联盟+银龄队”6支特色队伍,有效避免骨干“同质化”问题。

实操化赋能提升本领。专题培训均以“问题为导向”,60%的培训内容为现场模拟实操,例如还原“路灯安装项目”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到预算拆分的全流程。培训后,骨干独立设计项目方案的能力提升80%,成功破解“学了不会用”的培训痛点。

长效陪伴保驾护航。社工每月开展2次“手把手”现场指导,累计协助骨干修改项目方案36版、规范资金台账10套。以外北街176号自治小组为例,其从最初“依赖社工”逐步成长为“自主对接施工方”,实现治理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彻底摆脱“项目一停、队伍就散”的困境。

定制化微创投:从“一刀切”到“一院一策”,小资金撬动大民生

摒弃“平均分配资金”的粗放模式,根据院落类型定制专属项目,通过“小额资金+多元联动”的方式放大治理效能。

需求分类精准立项。社工陪伴自组织深入120户居民家中走访调研,将收集到的132条诉求按“院落属性”分类施策——老年型院落(如外北街176号)聚焦“安全+便利”需求,商居型院落(如外北馨居)侧重“跨群体协同”,普通院落(如红军院)围绕“环境+服务”发力,最终形成10个定制化项目方案(淘汰1个超预算项目,确保资金精准投放)。

杠杆化放大资金效能。5万元微创投资金并非“孤军作战”,而是联动商户捐赠1.8万元、居民筹劳186工时(折合价值1.2万元),形成资金杠杆效应,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典型案例破解民生难题。外北馨居(6家商户+108户居民):针对“商户排水堵塞、居民停车难”的跨群体矛盾,创新“商居共议”机制——投入5200元更换15米排水管,商户主动承担800元清淤费,同时划定12个错峰停车位。改造后,院落雨季排水堵塞从年均3次降至0次,实现“商户让利、居民受益”的双赢局面。红军院(42辆居民自行车):在翻修47.6平米车棚时,新增5个充电插座,同步打造15平米微景观。既解决了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又为老年居民打造了休闲聊天的“小花园”,实现功能满足与情感需求的双重提升。

多元共生:从“居民单打”到“众人拾柴”,构建治理生态圈

突破“仅靠居民自治”的局限,联动商户、慈善、文化等多方资源,让治理从“单纯解决问题”升级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商居共生打破壁垒。6家商户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不仅主动承担部分项目费用,还免费提供活动场地3次、捐赠防诈宣传手册,外北馨居的商户更是主动为独居老人提供搬菜等便民服务,彻底打破“商居对立”的刻板印象。

文化+公益双向赋能。打造“非遗+慈善”特色载体,成功举办4场蜀绣手工活动,吸引65人次参与,义卖12件蜀绣作品筹得2400元善款,全部用于帮扶47名独居老人。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精准回应了“老幼关爱”需求,实现“文化传承与公益帮扶”一举两得。

银龄激活老有所为。由12名平均年龄62岁的老人组成的银龄服务队,从“被服务者”变身“社区服务者”,累计为独居老人提供代购、陪诊服务32次。既有效缓解了社区服务压力,又让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为”,增强了其在社区中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从“民生改善”到“治理升级”,打造可复制的老旧院落样本

老旧院落治理是城市更新的“最后一公里”,既关乎民生福祉,更考验治理智慧。蒲阳路社区以“三维共生”治理体系为抓手,在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从“民生改善”到“治理升级”的亮眼答卷。

自治能力升级:从“临时队伍”到“常设力量”

2支核心自组织(外北街176号自治组、红军院服务队)成员留存率达100%,红军院更是建立起“周巡查、月维护”的常态化机制,累计解决院落问题18个,整改率100%。2024年以来,这些自组织已协助社区开展各类活动12场,彻底改变了“项目结束、队伍解散”的传统困境,成为社区治理的“常设力量”。

治理效能倍增:小项目撬动大改变

10个微项目精准解决了44个院落中10个重点院落的核心痛点:院落夜间照明覆盖率从60%提升至100%,清理卫生死角垃圾8.6吨,安全隐患实现“清零”。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杠杆效应、“商居共议”等创新做法,让治理效能放大3倍,真正实现“小投入、大成效”。

社区氛围升温:从“陌生人社会”到“邻里一家人”

邻里互动频率从每周0.8次提升至1.1次,增幅达37%。银龄队帮扶独居老人、青少年捐献零花钱、商户主动让利,社区内形成“有事共议、有难共帮”的浓厚氛围。外北馨居独居老人李叔叔感慨道:“以前商户和居民互不搭理,现在管道改好了,商家还主动帮我搬菜,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模式复制推广:从“个案成功”到“样本辐射”

蒲阳路社区探索的“梯度培育+定制化微创投+多元共生”治理模式,已成功在灌口街道平义社区、灵岩社区等3个社区推广,复制落地微项目7个,成功率达100%。这一模式充分证明了其对不同类型老旧院落的适配性,并非“个案成功”,而是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适价值,为全国老旧院落治理提供了宝贵的“都江堰方案”。

从“设施老、老人多、自治弱”的治理困境,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治”的生动图景,蒲阳路社区以“三维共生”治理体系为笔,在老旧院落的烟火日常中,绘就了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答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