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社区越来越“陌生化”,如何破解邻里疏离、矛盾难解的治理痛点?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半边街社区给出了答案——“半边街话事人・睦邻π计划”(简称“睦邻π计划”)以居民自治为主轴,以议事协商为支点,通过一系列接地气的行动让“小事有人听、大事有人商、难事有人办”,并孵化出“萌伴局”这一爆款公益产品,让社区治理从“政府端菜”变成“居民点菜”,从“管理约束”转为“温情共治”。
复合型社区的治理之困与破局之愿
半边街社区是典型的城市复合型社区,多元人群带来了丰富的社区生态,却也催生了新的治理挑战:年轻人居住时间短、参与度低;楼道堆物、文明养宠、垃圾分类等问题多发;而“小区活动空间不足”也成为居民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部分小区公共区域因杂物堆积、设施破损、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儿童缺乏安全的游戏区、老人缺乏邻里交流点,活动需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引发潜在邻里摩擦。
传统议事模式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参与度低,导致“诉求难表达、问题难解决”。此背景下,“半边街话事人・睦邻π计划”应运而生,旨在搭建“讲得出话、有人来听、办得了事”的居民协商体系,让社区治理真正回归居民主体。
“萌伴局”从议事桌走进生活
“睦邻π计划”以“找人、聚人、激人”为核心,构建“1+2+5+N”话事体系,用实打实的行动破解治理难题,其中“萌伴局”的孵化过程成为最生动的实践样本。
1支核心话事人队伍——培育自治“主心骨”
通过入户走访、网格摸排,从不同年龄、职业、小区的居民中筛选出9名有热情、有威望、善沟通的核心成员,组建“半边街话事人”议事队伍。成员包括退休党员(发挥威望优势)、年轻职住人群(反映青年需求)、社区达人(具备专业技能),确保议事“能代表多数人、能听懂不同声”。核心职责是:统筹社区层面的重大议事议题(如文明养宠、公共设施改造等);审核分队收集的居民诉求,筛选需重点推动的问题;对接社区、物业、商企等外部资源,为问题解决牵线搭桥;监督“N”项问题的解决进度,确保不流于形式。
2个网格调解分队——培育自治“前哨站”
在半边街社区13个小区中,选取矛盾集中、居民参与意愿强的美泉悦府和香悦府两个小区,设立“话事人调解分队”,设置固定接待点,明确每周2次接待时间,确保居民诉求“随时能找到人、随时能说上话”。
5项协商机制——让“小事”也能被认真对待
为破解社区“小事没人管、诉求没人听、议了没结果”的治理痛点,“睦邻π计划”围绕“议题怎么定、会怎么开、事怎么办”,构建5项闭环协商机制,将“零散民生小事”转化为“精准解决事项”,让每一件关乎居民日常的“小事”,都能得到实打实的关注与回应。
民生议题筛选机制:聚焦“真需求”,不搞“假大空”。坚持“居民提、队伍筛、社区核”的三级筛选原则,优先将居民反映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的“小事”纳入议事清单,坚决避免脱离民生实际的“空泛议题”。“睦邻π计划”实施期间,共筛选出文明养宠、老旧小区楼道堆物、垃圾分类投放不规范43类核心“小事”议题,其中“文明养宠”因每周诉求量超10次,被列为首要协商议题。
多元协商载体机制:让居民“方便说、愿意说”。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习惯,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协商载体,打破“开会才能议事”的局限:线下小型议事会:在社区、物业的场地开“小会”,确保大家都能参与;线上诉求收集渠道:共收集话事人需协商解决问题文明养宠12起、邻里纠纷10起、噪音8起、公共环境卫生11起、高空抛物2起,共43起;现场恳谈会:针对具体“小事”,组织话事人、居民、物业到现场查看,边看边议制定方案,避免“纸上谈兵”。
高频议题专题机制:“一事一议”挖深小事根源。对文明养宠这类“反复出现、易引发邻里冲突”的高频小事,建立“专题议事+跟踪反馈”模式,不搞“一次议事就收尾”:第一场专题会聚焦“问题收集”,梳理出“遛宠不牵绳”“粪便不清理”“夜间遛宠噪音”等12条;第二次专题会聚焦“方案讨论”,居民代表提出“设置拾袋驿站”“志愿者劝导”等3条解决建议;第三场专题会聚焦“落地细节”,明确将拾袋驿站设置在美泉悦府小区出入口、志愿者每周2次巡查,确保每个小问题都有对应解决方案,避免“议而不决”。
分工联动落实机制:“上下协同”不推诿。明确“网格分队接诉—核心队伍统筹—资源方响应”的分工链条,让小事解决“有人接、有人办”:网格分队负责日常接收居民诉求;核心队伍根据诉求类型,快速对接对应资源;社区则提供场地、政策支持,形成“上下联动”闭环。
时限标准管控机制:“定规矩”防拖延。为避免“议事一阵风、解决慢悠悠”,制定明确的时间标准,将协商机制“固化成规矩”:诉求响应时限:收到居民“小事”诉求后,网格分队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核实;议事组织时限:重点“小事”议题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组织首次协商;问题解决时限:能即时处理的“小事”3个工作日内完成,需协调资源的“小事”不超过1周,需长期推进的“小事”每月向居民反馈进展。让居民真切感受到“自己提的小事,不仅有人议,更有人盯、有人办”。
N项居民问题解决——自治的“落脚点”
根据“1+2+5”体系收集、梳理的居民诉求,近10项民生“小事”得以解决,用居民张大爷的话说就是“话事人解决真问题、话事人能真解决问题”。
在“N项居民问题解决”中,“问题化解→公益产品孵化”的转化逻辑是核心亮点,“萌伴局”文明养宠自组织应运而生。核心队伍联合居民、物业议定“拾袋驿站+巡查引导”等解困方案后,6名养宠居民从“诉求提出者”主动转型为“行动组织者”,自发组建“萌伴局”公益团队,实现从“一次性解决问题”到“长效治理运营”的跨越。
“萌伴局”以“三伴三治”深化公益价值:依托三级协商机制化解邻里矛盾,每周2次巡查、每月1次经验分享会巩固治理成果,并创新建立积分激励机制(可通过志愿服务兑换生活用品)。实施以来,文明养宠相关投诉减少80%、满意度达92%,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居民自我管理的可持续公益模式,成为“问题解决—长效治理”转化的示范案例。
矛盾化解见实效,公益产品可持续
通过精准回应居民诉求、创新自治服务模式,半边街社区有效破解了文明养宠、公共空间优化等突出难题,让邻里关系更显和谐,更孵化出“萌伴局”这样的特色公益载体。以常态化机制推动居民从“被动服从”走向“主动参与”,在细微处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实效。
问题解决成效显著,邻里关系更和谐
“睦邻π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收集居民诉求10项,成功推动解决文明养宠、老旧小区楼道堆物、小区公共空间优化等3项典型问题,并对其余诉求持续跟踪办理。其中,以文明养宠议题为抓手孵化的“萌伴局”带来的改变尤为突出:小区遛宠牵绳率由65%提升至95%,宠物粪便清理率达100%,相关投诉量下降80%。居民李女士表示:“以前楼下总有人遛宠不牵绳,孩子出门都担心。现在‘萌伴局’的志愿者会主动引导,拾袋驿站也很方便,邻里间的矛盾少多了。”
公益产品可持续,自治机制成常态
“萌伴局”已形成独立运作的自治模式:6人核心团队分工明确,有局长统筹协调、有专人负责驿站维护、有志愿者开展巡查,社区仅提供场地与资源支持,实现“居民自管、自我服务”。积分兑换机制持续激励居民参与,每月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稳定在20人以上,《文明养宠公约》成为居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真正实现“议事常态—行动常在—反馈常新”的良性循环。
居民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
“睦邻π计划”以“伴”为核,将生硬的“管理”转化为温情的“陪伴式治理”,聚焦文明养宠这一具体议题,用6人小团队、1个拾袋驿站、1场场小行动,破解了普遍存在的社区难题,让居民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
从邻里疏离的治理之困,到“话事人”登场的协商共治;从文明养宠等民生痛点,到“萌伴局”温情破局的长效答卷,半边街社区的“睦邻π计划”,用一场扎根居民需求的治理实践,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把舞台还给居民,让服务暖到心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