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四川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且特色鲜明,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让文物“活”起来?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对“十四五”期间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介绍。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介绍(乔薇 摄)
“‘十四五’以来,四川在民族地区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项,成果丰硕。”何振华举例说明,甘孜州稻城县皮洛遗址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的阿舍利遗存,出土石制品1.5万余件,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阿坝州马尔康市孔龙村遗址是川西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研究仰韶和马家窑文化向西南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全域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据何振华介绍,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民族地区文物资源系统调查与认定力度。初步统计显示,民族地区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415处,其中新发现2312处。各类收藏机构共有藏品22万余件(套)。近年来,四川还组织开展了旧石器遗址、红军长征线路、三线建设遗产等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
为进一步精准实施保护利用,“十四五”以来,四川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84亿元,支持实施118个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64亿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100万元支持9个展示提升项目。重点加强对藏羌碉楼与村寨、寺庙建筑与壁画、石窟寺摩崖造像、红色遗址等的抢险加固与保护修缮。2024年,推动“藏羌碉楼与村寨”等5个遗产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何拓展民族地区文物的价值传播途径?何振华表示,重点在完善博物馆体系的关键一环。据介绍,截至目前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3家,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10家。“十四五”以来新增备案博物馆40家,壤塘县博物馆、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建成开放。
何振华表示,总的来看,通过系统性工作,四川民族地区文物保存状况显著改善,文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