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广汉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自助机前,一位前来就诊的老人面对闪烁的电子屏幕,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措。他微微颤抖的手指在操作界面前徘徊许久,最终迟疑地转向身后,正欲开口求助时,一抹温暖的“志愿红”已悄然来到身旁。
“爷爷,您需要挂哪个科室?我来帮您。”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俯身轻语,声音如春风般和煦。在确认老人需求后,志愿者娴熟地操作着触摸屏,不时侧身与老人核对信息。短短几分钟内,一张打印整齐的挂号单便递到了老人手中。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志愿者主动搀扶着他缓步前往诊室。途经签到区时,另一位“红马甲”默契接过挂号单,迅速完成签到手续,并细心引导老人至候诊区就座。就诊结束后,面对医生建议住院观察的医嘱,老人面露难色。此时,熟悉的“志愿红”再次出现,全程陪同办理住院手续,直至将老人妥善交接给病房护士。
如今,这样温馨的服务场景已成为广汉市人民医院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2025年7月1日正式启动的“幸福慢友”医务社工服务项目,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该项目在中共广汉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指导下,由广汉市卫生健康局、广汉市人民医院与成都市新都区翱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实施。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医护+社工+志愿者+N”的多元协作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汉市人民医院人文医疗服务新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务社工团队与医院门诊部紧密配合,项目团队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由专业医务社工进行统筹管理,初步建立规范化的门诊志愿者服务队伍;二是针对志愿者开展系统化的岗前赋能培训;三是结合门诊就医需求,科学设置志愿服务岗位,确保服务覆盖就诊全流程。通过提供预约挂号协助、就诊引导、自助设备操作指导等即时服务,以及“一对一”全程陪诊等特色服务,切实解决了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截至2025年8月7日,“幸福慢友”-广汉市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服务项目组建了一支约20余人的门诊志愿服务队伍。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效率,更营造出温暖、便捷的人文医疗环境,为实现病患“全人健康”的医疗服务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的实施让专业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实现了有机融合,为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门诊每天大约有2500人次就诊量,导诊医护人力有限,服务压力大,我们希望通过组建门诊志愿者队伍与志愿服务,来满足当下的门诊就医需求。”广汉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林楠护士长说道。
“针对门诊就医需求,我们广汉市人民医院希望借助此次广汉市社工部支持的社会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开展专业医务社工服务,推动门诊志愿服务与管理,增强广汉市人民医院门诊志愿服务力量,提升就医服务效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广汉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张斌介绍说。
“我们特别注重志愿者的招募选拔与培训赋能。”翱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宋利棠介绍道,“所有志愿者都需要经过筛选和培训,确保能为患者提供精准、温情的服务。”这些“红马甲”们不仅协助患者操作智能设备、优化就诊流程,更用真诚的陪伴缓解就医焦虑。
已经在门诊部进行了一周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廖书柔分享了一个暖心故事:“有位患者在得到帮助后,主动索要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她说等康复后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这样的良性互动,正是“幸福慢友”-广汉市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服务项目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项目合作方表示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通过专业化、人性化的医务社工服务,让“志愿红”成为医院里最温暖的风景线,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注入持久动力。
(项目背景:“幸福慢友”-广汉市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服务项目由中共广汉市委社会工作部支持,广汉市卫生健康局、广汉市人民医院与成都市新都区翱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申报实施,旨在探索人文医疗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与社工服务的深度融合。作为广汉市23个重点社会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推动了医疗领域从“被动响应诉求”向“主动预防干预”转变。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也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标志着广汉市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
图片资料:
医务社工与门诊部护士长交流门诊志愿服务工作
医务社工为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志愿者陪送患者前往住院科室
志愿者帮助患者现场取号
志愿者为患者讲解操作流程
志愿者为患者指示方向
志愿者帮助患者挂号
医务社工在门诊志愿服务现场为志愿者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