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粮液积极响应“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通过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等帮扶措施,积极带动贫困群众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今年9月20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大国攻坚 决胜2020”精准扶贫论坛在深圳举行,五粮液集团凭借扶贫业绩、社会影响力、项目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网友评分等综合因素,荣获“精准扶贫能力建设模式推荐案例”。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多途径带动农民增收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五粮液酿造的美酒主要原料即是宜宾本土品种“糯红高粱”,其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2017年,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仅宜宾市翠屏区、长宁县、兴文县三个区县,就有45个乡镇近150个村(社)上万种植农户积极参与原粮种植、订单农业等扶贫产业,实现增收6000余万元。
2016年以来,五粮液集团投入资金,捐赠设备,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村设立“扶贫车间”的做法,积极践行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目前,集团已在兴文县12个行政村(社)启动“五粮液扶贫车间”,生产由五粮液提供原材料,产品加工后集团全部收购,带动500名妇女在村里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
今年,五粮液又承担起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重任,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基础上,采取教育扶贫、基地扶贫、产业扶贫等形式,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五粮液集团捐资210万元,与理塘县共同打造种植加工与深度体验为一体的特色乡村产业基地,并重点扶持发展高附加值的藏香菇、藏木耳产业,预计年产值42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4.8万元;积极支持理塘县“控辍保学”,捐赠1300套高质量学生课桌和床,并设立专项资金,以每人5000元的标准,每年向1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实施教育帮扶。
创新“扶贫与扶志”模式
把精准扶贫电影搬到贫困村
10月19日晚,在群山环绕的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毛村,村民们正聚在一起观看“坝坝电影”,首部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在这里举行公益巡映。
“看了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村民易方蓉说。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五粮液集团积极探索“扶贫与扶志”新模式,参与联合制作的精准扶贫电影《十八洞村》,以湖南十八洞村为原型,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结对帮扶宜宾市兴文县毛村后,五粮液集团将《十八洞村》带进毛村农民夜校,并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范国琼向大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和发展自信。
在五粮液集团的帮扶下,毛村村民有的成了五粮液“扶贫车间”里的产业工人,有的成了五粮液酿酒用粮种植大户,有的在五粮液的扶持下走上了创业道路。全村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了两倍,于2018年1月顺利脱贫。
此外,五粮液职工艺术团自编自导的情景剧,取材自五粮液集团精准扶贫中的一些小事,用音舞诗画的表演形式,以川南山乡脱贫奔康为主题,谱写出一曲曲奋进之歌,并将之带到了脱贫攻坚一线。五粮液希望借助这类优秀的影艺作品,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关注。
创新“投资基金”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基金精耕乡村产业
2017年8月,五粮液集团公司牵头成立五粮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发起设立全国首只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基金规模达100亿元。
该基金聚焦地方乡村特色产业和五粮液集团主业,按照五粮液集团党委提出的“充分利用五粮液产业跨度大的特点,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抓住新机遇、承接新政策,重点围绕酒业、茶业、林竹产业、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探索,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乡村领域,以“整合+赋能+提升”为主要模式,精耕乡村产业、破解发展瓶颈、打造行业龙头。
目前,五粮液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已对130多个涉农项目进行跟踪研究,并特别设立茶产业专项投资基金,与宜宾川红集团、珙县鹿鸣茶业公司签订投资控股协议。
下一步,五粮液集团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促进就业,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而努力。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侯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