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拨回到十五年前,阿坝州已初步形成南北两个片区电网格局,输电“瓶颈”和供用电矛盾问题得到缓解。彼时在红原、阿坝、若尔盖等草原县的部分偏远农牧区,用电仍是一大难题——人们相当多的时间里都过着无电的生活,仅靠煤油灯、牛粪照明取暖。
草原上密集的电网
“有热水,有WiFi!”阿坝州若尔盖县包座乡达来村门口,偌大的宣传牌遥遥“招呼”着前来若尔盖旅游的游客们。当地村民罗伍学尝到了通电的甜头,“通电了,再也不需要每天点蜡烛照明了,新添了微波炉和冰箱,生活质量比以前提升了十倍不止哟!”
四川若尔盖包座乡,距离县城110多公里,早年间,当地村民主要靠煤油灯照明,用电难题成了生活里的“老大难”。
变化发生在2009年。当年6月,村民罗伍学家的电灯第一次稳定亮起,他忍不住感慨:“通电了,灯好亮。”国网若尔盖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郭修至今记得,包座乡解决用电问题需要从邻近的巴西电站接引电源,建设13公里35千伏线路、32.5公里10千伏线路以及一座35千伏变电站,总投资1300余万元。
同年,巴西—包座35千伏线路跨越山川河流,包座乡用电工程至此正式完工并投入运营——这也彻底结束了包座老区解放至今近60年无电的历史。“通电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罗伍学说起了希望。
放牧、采菌,是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因为常年缺电,村民们无法顺畅地与外界联系,辛苦收获的农产品也往往卖不到好价钱。2009年稳定通电后,这一切有了改变。罗伍学最开心的,是可以看电视、上网,实时监控农产品价格,“以后不至于‘瞎卖’啰。”
开展巡线
包座乡入口处,国网阿坝供电公司“雪域翔鹰”女子飞巡队队员更让措正熟练地升起无人机,无人机绕着周围输电铁塔的电缆一路飞行,直至包座乡深处的另一座塔后返回。仅仅半小时,就完成了线路巡查。“仔细看了,这段线路没问题。”更让措说。
虽然塔多、路远,但她们并不担心。国网若尔盖县供电公司工会主席抗州甲说,无人机摄像头对铁塔及电缆进行扫描,自动确认杆体是否受损、电线曲度是否正常等,通过无人机扫描技术进行现场巡查。“现在一个人半小时,就能完成以前三个人花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稳定的电力支持,让牧民群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阿坝县贾洛镇曼巴村村民泽让多吉回忆,以前家里用电很不稳定,且每天只有晚上两三个小时通电。现在,村里每户有独立电表,他家还开始用电炉煮饭,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被誉为“千湾湿地”,广袤辽阔的大草原与牦牛、骏马融为一体,曼巴村地处其间,当地牧民千百年来靠放牧为生。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派驻曼巴村驻村第一书记兰甲泽郎告诉记者,村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村民以前从没想过发展旅游业,自2012年通电后,村里正逐步发展旅游业。如今,贾洛镇4000多户群众感受着优质电力带来的便捷,村民们也在修房子、做民宿、搞旅游,争取早日吃上“旅游饭”。
有了电,可以收看电视、畅享网络,不再空叹“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贾洛镇的经济发展有了依托,小镇春节不再“人去镇空”。大学刚毕业的仁真卓玛盼到了电线架到家门口。她不禁感叹:“冬天再也不用用手洗衣服了,夜幕降临‘两眼一抹黑’学习的日子已经过去。”
今年,仁真卓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属企业,她盼着日子越过越好,就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期待更多家乡的人不需要出远门打工。
入户宣传
不仅在“草地县”,放眼全州,丝丝银线翻山越岭,愈发坚强的电网夯实了脱贫根基。2012年,抢建完成阿坝县贾洛35千伏输变电工程,结束贾洛镇无电历史;2014年,红原城关110千伏新建工程投运,牧区电网初步形成了110千伏环网,供电可靠性得到质的提升;同年12月,随着110千伏俄真变电站最后一组断路器的合闸成功,若尔盖3千余户农牧民至此用上了大网电;“十二五”期间,完成无电区建设及农网改造升级投资16.1亿元,电网结构持续优化,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阿坝州2.5万户农牧民用电难题得到解决;2018年,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制定并实施“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2020年,29个“三区三州”项目全面建成投运并完成验收……背后,当一条条银线跨越山河将电能送往四方,既照亮了经济跨越的发展之路,也点亮了人民改善生活的幸福之路。
美丽乡村,电力赋能。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精心“编织”出一张点亮全州的温暖“大网”,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孤网”“无电”问题,“电灯不亮”“机器不转”成为历史。
“解决了‘用上电’的问题,还要让群众‘用好电’。”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不断提升供电质量,国网阿坝供电公司还将持续加强偏远农牧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因需施策改造升级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