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深,雾蒙蒙的天气,让人感觉格外冷清而压抑。车穿过云雾,盘山而上,徐徐驶入位于森林公园里的相国寺储气库。
我这次来,既是采风,也是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重温一个旧梦,一个埋在心底未曾消失的情结。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生活用火一般烧的是茅草或刚砍的湿柴,不仅烟多焰少,而且火力也弱,煮饭炒菜费时费力。母亲那被烟熏得泪流咳嗽的样子,让我既心疼又难过。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够用上易燃耐烧的硬柴,这样就能极大地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
从那时起我就在想,火的使用,或许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更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火,散发着光和热,照亮和温暖了远古祖先幽邃的洞穴,让他们从此不再害怕黑暗和寒冷,不再对猛兽的嚎叫胆战心惊,不再茹毛饮血而吃上可口的熟食。可以说,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对第一个应用火的人敬若神明。在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被尊为“圣者”,受万世颂扬。英国诗人雪莱赞颂他“给人类带来火种,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而在中国传说中,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燧人氏,则被后世尊为“人皇”和华夏文明的开创者。
相国寺储气库的功勋气井纪念雕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离开故乡,带领一支施工队,到四川省石油局输气处的输气队工作,踏遍了巴山蜀水。我架过天桥,安过管道,那些一身沥青、满腿泥浆的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幸福。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为触动。我还记得,某次施工,一个姓杨的管道电焊工,被管道切口划伤了手臂,鲜血直流,但仍咬牙坚持工作。
每天傍晚下班,回到住处,坐在灯光下,打开从家里带来的书籍,难掩心潮起伏。我仿佛饥不择食,小说、散文、诗歌,什么都读,《牛虻》《复活》《童年》《红与黑》《呼啸山庄》《悲惨世界》《艾青诗选》《林海雪原》《第二次握手》以及手抄本《一双绣花鞋》等国内外名著,无不熟读细思。最高兴的是,输气队的年轻人,都喜欢看书。我的藏书,成为了大家的精神食粮。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还经常交流,书中的英雄人物,也成为年轻工人一心向往的偶像。
我一直想为这些可爱的工人写点什么,却迟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描绘我心中那份感激,以及对他们的偏爱。如今,尽管我已离开输气处工地很多年了,但从前那些人那些事,仍然让我梦萦魂牵。每当见到石油输气工人,我都倍觉亲切近人,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只不过是暂时离开而已。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情怀,必将伴随我终生。
我站在相国寺储气库前,站在雄伟的青峰山上,蓊郁的松林、冉冉的白云,让我心旷神怡。特别是嗡嗡嗡的输气声,对我而言不啻于一首美妙至极的音乐。这里是石油人的营地,是光和热追寻者的丰碑。在惊叹储气库如此现代化、智能化的同时,我更感叹石油人艰苦奋斗、追寻光与热的人生足迹。石油人四海为家,逐油气而居,气藏在哪里,他们的家就在哪里。我深刻感受到在国人用气便利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付出和奋斗。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着实让人感佩不已。
青峰山地下2500余米深处的天然气田,其发现的历程,充满了石油人的艰辛和传奇。1866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带着简陋的仪器和一个笔记本,远涉重洋来到重庆,沿着嘉陵江和长江进行地质调查,开创了川东地质调查的先河。1890年春天,重庆绅商李耀庭在重庆石油沟,以笨拙的人工方法凿井,凿出并炼制成第一桶石油。1942年秋,中国地质学家赵家骧等人,在这里经过深入细致勘查,写成《重庆沙坪坝及相国寺二背斜地质构造说明》,奠定了相国寺油气发现与开发的理论基础。1955年,巴4井的开凿,正式开启川东地区天然气开发的新时代。
尽管相国寺一带早前曾有人做过勘查,提出过气田存在的可能性,但很少有人相信这里存在大量油气。直到1977年,边铁军担任石油沟气矿矿长后,四川石油管理局32526钻井队奉命钻探相18井,才终结了之前的疑问。
同年5月20日,机器轰鸣,钻头飞转,石浆横流,相18井的钻探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100米,500米,1000米,1500米……当钻头深入到2000米时,大家的心开始变得紧张疑虑起来,每前进一米,都牵扯着边铁军和钻井队员们的心。
在那个国家财政预算不太丰富的年代,这不仅是责任和使命,还有急剧上升的成本——按照当时的钻井成本,每下钻1米,就要花费国家几万元;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钻井难度随着深度增加呈指数级上升。而当时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也不过二三十元。尽管边铁军性格豪爽,乐观豁达,但也不禁为之心痛,为之心生犹豫。
后来勘探表明,这座相国寺油田不过宽0.8至1.24千米,长22.51千米,厚8到10米。在如此狭窄地层深处的盲区,去钻探寻找一条如此狭长的气田,就仿佛是在一米深的空间,闭目用细如发丝的针,穿过层层阻碍,去定位和探寻一页薄纸。定位、抵达和捕获,不仅是超高难度的技术难题,更是石油人传承不辍的工匠精神。而且,根据以前分析与设计,要钻探的油气田层,预计深度不会超过2200米。然而钻到2160多米时,奇迹却并未出现。各方面的焦虑与疑惑,都集中到了边铁军矿长身上。是钻是弃?边铁军一时难决。
10月天气,渐有凉意。据说那天,边铁军独自一人整晚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呆对着一张图纸,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将勘探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对周边出露地层情况进行反复分析对比。凭借多年经验,在获得初步认知后,他沉默良久,然后咬牙抬头,猛一拍桌子,以斩钉截铁的声音回答了所有疑虑的眼神:“继续加深,出了问题我边铁军负责!”
承钻相18井的石油沟气矿32526钻井队队长赵代禄,这位在石油钻井队奋战将近20年的铁血汉子,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毫不退缩,当即面向边铁军立下军令状:“10 月底拿出结果!”但加深钻井,打得并不顺利。本来钻得越深,未知数就越多,难度系数也就越大,更何况本身已超出当时的设计。故障接连不断,一会儿卡钻,一会儿掉牙轮,平时没遇到的问题都一股脑儿冒了出来。问题一个个排除,又一个个出现,司钻和钻工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赵代禄只好躬守钻台,亲扶刹把操作。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当赵代禄和队友们艰难地钻到2335米时,一股天然气喷发而出。“出气了!出气了!”现场一阵高呼。人们沿着一千米小路奔跑,相互传递这天大喜讯。听到喜讯的人从值班室、配电房、泵房、宿舍、厨房跑出来,从相18井的四面八方冲过来,奔向井场,欢呼、拥抱……
有人看见,边铁军一个人躲到一旁,呆呆地望着井口摇曳的火焰,滚烫的泪水沿着双颊纷纷滑落。火光照亮了天地,也照亮了石油人自豪的表情。他们终于用光和热的奉献决心,用果敢坚毅和艰苦奋斗,打开气田亿万年桎梏的大门。相18井的成功,不仅为国家避免了巨额财政损失,也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开发进程。
天然气,是石油和煤炭,都是化石碳能源,都由亿万年前动植物残骸等有机物质演化而来。由于天然气的生成、开采和使用,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天然气开采、运输和储存,历来就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人类对天然气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世界对天然气大规模的开采,则是晚近的事情。1925 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 1000 公里的跨州天然气管道;直到1997 年,中国才建成 918 公里的陕京干道天然气管线,打通西气东送的命脉。
经过30多年开采,相国寺气田石炭系气藏已开采将尽。对于这些石油人来说,这个陪伴他们数十载,留下无数人青春、汗水和荣耀的地方,则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地方实在让人割舍不下。于是,一个大胆设想在石油人心中形成:何不变废为宝,将气田采空区巨大的天然闭合圈闭,改建成储气库!就这样,关于相国寺储气库项目构想便应运而生。
利用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用于平衡冬夏用气峰谷差、应对突发供气短缺、保障民生用气,储气规模大、安全系数高,国际上已有百余年历史。国外枯竭气藏普遍构造简单、储层高渗、埋深小于1500米。中国枯竭气藏地质条件复杂,主体为复杂断块气藏,构造破碎、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流体复杂、埋藏深,给建设储气库带来巨大挑战。而且中国储气库建设,由于起步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空白与极限,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勇气与创新的极限考验。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储气库建设总算完成技术攻关,并奋起直追,用短短20年时间,走过了世界百多年走过的路,最终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从选址设计、工程建设到风险管控成套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建成了100亿立方米储气库调峰能力,使中国储气库建设实现了现代化。这其中,就有相国寺储气库的创新贡献。
相国寺一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体陡峭、倾角巨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都是对石油人的巨大挑战。但他们知难而进,逆流勇进,创建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天然气易燃易爆,特别是在高压条件下,燃爆危险系数将急剧增高。因此,天然气储气库选址要求十分严苛,气藏条件、储层特征、原始及现今地层流体分布状况及注采规模,都需要逐一排除问题,而且要做到巨细无遗。建天然气储气库目的,不是一般性物资储存,而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应急与调控,以确保国计民生安稳。因此,规模小了毫无意义。若大了,却又带来一系列难题。就以川渝地区而言,目前年用气总量已近300亿立方米,夏天用气少还好说,到了冬天用气量剧增,就需要15亿立方米的采供平衡调控能力;而东送京津冀,季节性均衡系数更高达10倍左右。现今相国寺储气库库容42.6亿立方米,如果建地面不锈钢库,以每个5万立方米计算,需建近万个独立储气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外,相国寺储气库项目还需要考虑诸多未知因素。例如青峰山下500 米深处的石炭系地层,能否经受住强注入的天然气,在强注强采条件下,对地层、井筒、盖层的冲刷强度;如何根据地形构建完善储气库的地面、井筒、地下“三位一体”采注系统,并实现储气库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怎样攻克圈闭动态密封性量化、多注采周期渗流机理评价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都没有其他案例可供借鉴。这就要求这些储气库建设专家们,敢于突破科研藩篱,敢于超越国外固有的建库模式。他们再一次站在时代的前沿,劳神苦思,殚精竭虑,不断考察、分析、计算、试验,最后总算解决了这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其中多少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相国寺储气库于2011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2013年6月29日一次试注成功。区域规划的采注井有21口,现已建成投运13口,总库容42.6亿立方米,工作气量22.8亿立方米,设计日采气量 1393 万至 2855 万立方米。截至2019 年12月12日,储气库已安全注气超过92亿立方米、采气超过60亿立方米,日采气量最高已达到2443万立方米。这些天然气,主要输往京津冀地区,作为居民越冬用气。超过一亿一千万居民冬天的用气量,何其惊人!可以想象,若无相国寺储气库,夏天用气少时,这些从土库曼斯坦等地输入和国内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将如何安置?而在北方漫长的冬季,又将有多少个家庭难以驱走刺骨的寒冷!
2019年12月14日,12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中国石油复杂地质条件下气藏型储气库建设技术作出高度评价:创造了“断裂系统最复杂、储层埋藏最深、地层温度最高、注气压力最高、地层压力系数最低”等储气库建设的五个世界第一,创新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五项“世界第一”,是相国寺储气库建设者们创造的奇迹,更是无数一线员工的汗水、智慧的结晶!
2012年,边铁军逝世。他将毕生血汗和智慧都奉献给了相国寺气田!临终时,他嘱托儿子,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埋回相国寺,他要与曾经朝夕相守、挥汗奋战的青山气田融为一体。
斯人已逝,但遗响犹存,老一代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在新一代石油人身上传承不辍。李强、汤丁等这些新时代的普罗米修斯们,为追寻光和热,将自己的人生安顿在相国寺的青山绿树间。
李强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个子不高,50多岁年纪,结实的身板,红黑面堂,不喜言谈,是很平实的一个人,也是我心目中石油人的经典形象。他于1993年入党,做过基层支部书记。2011年,他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他在石油部门干了34年,工作中从未出过差错。他沉稳严谨,不尚空谈。2011年,储气库动工建设时,一直奋战在前线。“储气库是最大的挑战。”他说,“当然,挑战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李强的父亲,曾在石油队做老师,今已退休。夫人学的是矿井,也在石油部门工作。尽管夫妻俩同在一个办公室上班,但由于错班,两人却聚少离多。有时候,两人同时出差,家里的小孩就只能寄托在别人家。在石油队工作,野外作业是常态。冬经严寒,夏历酷暑,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因寒冷或蚊虫叮咬而无法入眠,披衣出帐,望着满天的星斗,思绪纷然。每当此时,他也想过家,想过老婆和孩子。岁月飞逝,孩子长大成人,并考上了大学,如今在天津大学读研。他对孩子要求严格,尤其在做人方面,更是谨本详始。他们一家三口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彼此在群里倾诉心声。家人的关怀和支持,让他对工作充满了动力和激情。
李强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家里经济条件不差,还在重庆买了房。“家庭好,心情就好;心情好,工作就好,这样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他顿了顿,然后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高使命。不求当多大官、挣多少钱,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平安幸福,我就心满意足了!”
汤丁今年35岁,在相国寺储气库负责生产技术地面工艺。说起这里的采注气管道,她如数家珍,一口气说出与储气库采注配套的一系列管线参数,包括各类输气管道的长度、管径、设计压力等等,有的甚至精确到多少分米、厘米。这样的功夫,绝不只是按部就班能做到的,而靠的是日积月累和艰辛付出,靠的是对梦想极大的热情。
汤丁说,她刚参加工作时在梁平作业区,每天两点一线,接触范围很小,二十好几了还没处到男朋友。她的婚姻大事,成了师傅们的一大心病。2011年,刚开始筹建相国寺储气库时,她就调到了这里。离开前,师傅们最大的祝愿,就是希望她到新单位赶快找到男朋友,结婚成家,完成这件终身大事。谁知到了才发现,相国寺比梁平作业区还要偏僻荒凉,还要条件艰苦。
在寂寥的山上,偶然发现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她的两眼偶尔会突然发亮。可见人家身后跟着个小孩喊爸爸,顿时心又凉了。在青峰山上,汤丁看见的不是风景,而是无尽的孤独;雨雪天,山上一片迷蒙,满地潮湿,她独自一人站在雪地上对图纸,面颊和双手都冻得通红,使得她的孤独感更加深重。其实,她也明白,即便找到对象成了家,在石油天然气系统工作,也不能做到家庭和工作两者兼顾。因为家里的事再大,也没有保障供气的事大,她肯定不能真丢下工作去顾家。
还有负责财务的李玲、负责储气库技能培训的姜婷婷等人,她们与汤丁一样,都是在风华正茂时投身相国寺储气库建设,一次次推迟了自己成家。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她们都有了家庭,都力求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可以说,青峰山相国寺地下的天然气储气库,是天然气的家,更是石油人的精神丰碑。相国寺储气库的平稳运行,离不开中国石油人的坚守!
站在储气库前,我的心里涌起一股别样的敬意和温情!他们的精神如山如岳,托起民族大厦和国计民生;他们的情怀如火如光,为千千万万家庭送去温暖的同时,也温暖了整个中华民族。
张人士在采风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