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安岳县石板镇还笼罩在薄纱般的晨雾中,国网安岳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的三名队员早已整装待发,准时抵达10千伏板桥线35号杆塔下,开启了当天的无人机飞巡任务。
“航线确认完毕,设备状态正常,可以起飞。”随着操控手一声指令,无人机缓缓升空,朝着连绵的丘陵地带飞去。这支三人小队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无人机飞行操控,一人专注图像采集与缺陷记录,另一人则紧盯现场环境,做好地面安全监控。而这条穿越丘陵、植被茂密的10千伏板桥线,正是安岳地区秋季保供电的重点巡检路段。

操控手操控无人机
“放在以前,这样的线路巡检可是件苦差事。”操控手望着空中盘旋的无人机,队员们感慨道。过去,师傅们全靠人工步巡,踩着泥泞山路穿梭在林间,一身汗水两脚泥是常态,一天下来也巡不了几基杆塔,不仅效率低下,还面临登高作业的安全风险。如今,无人机成为了巡线“好帮手”,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基杆塔的360度无死角精细化巡检,效率提升数倍,彻底将运维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今年,为响应高跳配电线路安全隐患排查要求,公司部署了无人机集中飞巡任务,计划用2-3个月时间,对全境40条重点配电线路开展全面排查。“时间紧、任务重,但守护线路安全运行,是我们肩上的头等大事。”队员们深知,每一次精准巡检,都关系着乡村的用电安全。
无人机在蓝天上灵活盘旋,高清镜头捕捉到的实时画面清晰传回地面屏幕。金具的磨损痕迹、绝缘子的细微裂纹、线夹的松动迹象,都逃不过队员们的“火眼金睛”。当巡检至43号杆塔时,屏幕上突然出现的异常引起了操控手的警觉:一簇藤蔓顺着拉线悄悄爬上了杆塔顶部,藤蔓与导线距离逐渐拉近,一旦遇到阴雨天气,极易引发线路短路跳闸。

操控手操控无人机
“立即记录位置坐标和隐患情况,同步上报检修部门。”队员们迅速行动,精准标注杆塔信息、拍摄隐患影像,第一时间将数据传输至公司运维指挥中心。接到指令后,检修人员凭借准确的定位信息,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清障作业,仅用1小时便彻底清除了藤蔓隐患,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看似简单的一次飞行巡检,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安全管理流程。从飞前的天气研判、航线规划,到飞中的实时监控、双人互检,再到飞后的数据分析、隐患复盘,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为确保巡检质量与飞行安全,安岳供电公司专门建立了无人机作业档案管理制度,让每一次飞行都有迹可循、每一个隐患都闭环管理。
在过去一周的集中飞巡中,这支运检小队已出动无人机100余架次,完成近百公里线路巡检,累计发现通道隐患和设备缺陷50余处。
“安全生产无小事,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责任的履行。”队员们表示,将继续把科技手段用好用实,认真对待每一次飞巡任务,用实际行动守护万家灯火。













